加快我市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来源:公共建筑    发布时间:2024-03-22 10:06:38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小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常德市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但在宗教文化景观建设、宗教文化内涵挖掘、宗教旅游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为充分的利用宗教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助推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课题组对常德宗教旅游情况做了深入调研分析,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慢慢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本调研组针对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1.我市宗教现状及发展状况。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德山乾明寺因开山祖师宣鉴禅师极高的声望以及首创的“德山棒”而闻名;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太浮山是洞庭48福地之一,汉代浮邱子在此修仙得道闻名于世;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基督教于清朝光绪年间传入常德,目前以柳叶湖福音堂为代表。

  2.我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2017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5.65万人次,同比增长16.6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25.71%。我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数量多、品质较好。我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二是资源独特性强。我市目前有大量独具特色、品质极佳的顶级资源,包括“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三是资源集聚度高。我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我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服务产品。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旅游观光。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我市宗教文化节日游得热度不断升高。如,桃花源“福”文化节、星德山新春拜财神、太阳山普光寺新年祈福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平均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信徒和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宗教旅游产业净产值已超过10亿元。我市平均每年用于修缮和维护宗教文化资源资金达数亿元。

  1.融合意识有待逐渐增强。一方面,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宗教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存在“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对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旅游氛围尚未形成。我市宗教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宗教活动场所多数还处于恢复期。少数宗教文化景点,以所谓的“开光”“烧高香”“打卦算命”等方式骗人钱财,严重破坏了宗教文化旅游的氛围。

  2.规划管理有待逐步加强。一是缺少政策支持。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常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设计(2016-2025)》,但是没有对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当前,我市宗教文化景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形成合力,区域范围内的品牌特色亮点少。三是存在多头管理。在宗教文化景区管理中,寺庙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宗教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硬件建设有待加强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目前,我市部分宗教场所道路、绿化、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宗教场所位置交通、地势条件较差。二是宗教场所建设缓慢。我市宗教活动场所基本都由民间自发组织修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场所甚至会出现“烂尾”的现象。三是宗教文物保护不够。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许多宗教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损毁,宗教建筑、雕刻、美术品不复存在。

  4.服务配套有待逐步提升。当前,我市主要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旅游服务产品单一。宗教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形成产、供、销的旅游产业链。景区部分工作人员的宗教文化知识不够,缺少精通宗教知识的讲解人员。

  5.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宗教文化保护不够。我市少数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武术、禅茶、斋宴等多种宗教文化内容未深入开发,对于宗教所蕴含的启迪智慧、平衡心理、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我市作为全省宗教大市,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宗教养生旅游”“学习交流旅游”“宗教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助推我市旅游产业快速、长远发展。

  1.解放思想,优化宗教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要突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常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服务。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旅游,轻宗教”现象。各级政府要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和产业工程来抓,把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政策措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有序将宗教文化寓于我市旅游发展中。

  2.科学规划,打造宗教旅游品牌。要树立开发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一盘棋”的发展,重点实施“旅游+宗教”战略。一是科学规划“旅游+宗教”的发展格局。要大力推动“旅游+宗教”融合工程。充分的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快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设计。二是重点打造“旅游+宗教”的品牌项目。要注重对我市各地宗教场所做到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包装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如,津市可以依托药山寺打造“禅意小镇”为契机,全面规划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素食展示、佛教禅修等活动,增加佛教餐饮项目规划,打造“宗教养身”旅游品牌。乾明寺、夹山寺能够最终靠组织宗教论坛、禅修交流、宗教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宗教养身”宗教旅游品牌。桃花源景区的桃川万寿宫,可以依托旅游景区观光优势,设立以道教礼仪为主的园区,通过增加绘画、周易、太极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品牌。桃源枫林花海尔回族文化、太阳山太阳神文化、柳叶湖度假区常德寺、津市教牛肉粉等宗教文化特色,可以打造成为“休闲娱乐”宗教旅游品牌。三是精心编制“旅游+宗教”的特色路线。要着力把宗教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延长游客停滞时间作为重点进行规划,打造宗教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精品路线。如,“禅修交流”旅游线路:夹山旅游区(夹山古寺)—星德山景区—古大同寺—药山寺—德山公园(乾明寺);“观光游玩”旅游路线:桃花源景区—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吉祥寺、仙池古寺)—夷望溪—枫林花海维回风情园—沅江风光带(常德市寺);“休闲娱乐”旅游路线:城头山景区—澧县彭山景区(钦山寺)—津市药山寺—津市古大同寺—津市教(牛肉粉)—安乡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

  3.整合力量,扩大宗教旅游影响。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明确宗教、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的责任。加强对宗教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管理工作。二要拓宽载体、推介亮点。要大力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宗教场所的建设与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合力将宗教文化品牌做大。三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加强与常德周边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等部门的合作,增加广告投放密度;加强市内外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协调,扩大我市宗教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4.挖掘内涵,提升宗教旅游品味。要组织力量对宗教场所的历史渊源、人物、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度发掘,制作宗教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我市著名寺庙景点内有选择地开办宗教人员、宗教导游培训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

  5.拓展延伸,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大力开发香、烛、油、珠、佛像、音乐磁碟等宗教用品市场;做好文物复仿制品的开发,培育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特色文物,按照不一样的需求,分层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作为礼品、工艺品推向市场。同时,在开发产业上下功夫,引导和组织企业把资源小产品打造成特色产业。如,全力塑造“武陵禅茶”品牌,大力宣传石门夹山“禅茶之旅”,以宗教文化色彩推动我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习俗文明旅行的六种开发方式 下一篇:案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6个模式
推荐查看